- · 《中国民商》栏目设置[05/29]
- · 《中国民商》收稿方向[05/29]
- · 《中国民商》投稿方式[05/29]
- · 《中国民商》征稿要求[05/29]
- · 《中国民商》刊物宗旨[05/29]
陆九渊论教化方法与途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陆九渊论教化方法与途径王静(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摘要:陆九渊作为南宋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德育思想非常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对他的德育方
陆九渊论教化方法与途径王静(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大同0)摘要:陆九渊作为南宋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德育思想非常丰富,但目前学术界对他的德育方法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和途径却研究不足,文章将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丰富对他的研究。关键词:陆九渊;教化;士人;民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字子静,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他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但由于中国古代不存在独立形态的“德育”。L11德育也只能以教化的方式进行。所谓教化,是指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通过言教和身教等多种方式对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将这些准则和要求纳入自身的道德品质结构的过程。-21教化是针对社会上每一个人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系统,因此教化也有针对不同阶层的方法和途径,以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为封建国家培养统治者,也就是对广大的未来统治者——“士人”进行教化;其次才是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进行最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陆九渊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教化对象的不同也就自然而然发展为对“士人”和“民”两种教化方法和途径。以下将主要围绕这两点来展开论述。一、“士人”的教化方法和途径陆九渊对“士人”的教化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他对“臣子”、“官吏”、“学者”这三种形象的论述之中。他通过对士人以后将主要从事的这三种职业理想的定位与对现实状况的批判,来达到教化士人的目的,以期其成为道德、行为高尚的统治者,对民众充当道德教化的先觉者。1.“格君心”为臣子之义的政治教化陆九渊认为臣子对君主最主要的义务是“格君心”。只有“格君心之非,引之于道”才能实现“士人”为臣子的政治理想。否则“盖君心未格,则一邪黜,一邪登,一弊去,一弊兴,如循环然,何有穷已。及君心既格,……邪正是非有若苍素,大明既升,群阴毕伏,是琐琐者,亦何足复污人牙颊哉?”o3]‘H29’即使君主“新政虽未满人意”,士人“若要稍展所学,为国为民,日见难如一日”,“此收稿日期:2006—12—20作者简介:王静(1982一),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28壬静:陆九渊论教化方法与途径固已然之成势”。他仍然强调“所以致此者,亦为人之耳。能救此者,将不在人乎?”他指出君主政治措施不当时,正是臣子大显身手、履行为臣子义务的时候,而不能因为君主的不当而“责其无效”。孟子日:“责难于君谓之恭。”即使自己怀才不遇,也是“天命”所致,而不出于君主昏庸。2.“有公心”、“有良心”的官吏教化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只有认识到“民为邦本”,才能“得乎丘民为天子”。天子“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因此官吏也应“有良心”“有公心”,访民间疾苦,富民之生,为国家“固邦本”。现实的情况却是“今官吏日增术以腹消之,如恐不及。蹶邦本,病国脉,无复为君爱民之意”,官吏见缝插针,尤其在“输”、“纳”等关乎民之生死处,吏胥更是想尽方法,剥削人民。他认为造成吏治腐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官”与“吏”的设置与追求不同。“官人”是异乡做官,“年满者三考,成资者两考”;而“吏人”是本乡之人,“长子孙于其间”。“官人视事,则左右前后皆吏人也。故官人为吏所欺,为吏所卖,亦其势然也。”况且,“吏人自食而办公事,且乐为之,争为之者,利在焉故也。故吏人之无良心、无公心,亦势之使然也。”{3](P112)胥吏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非为民之道。其二,吏胥贪污腐败,“多在簿书名数之间,此奸贪寝食出没之处。”出现这种情况,“岂可不责之儒者?”向来儒者埋首故纸堆,“耻及簿书”,“乃以为钩距而鄙之”。他们独不曾想“伯禹作贡成赋,周公制国用,孑L子会计当,《洪范》八政首食货,孟子言王政亦先制民产、正经界,果皆可耻乎?”旧儿”70’因此儒者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面对吏治腐败,陆九渊提倡儒者应当以“簿书期会为非吾所当务”,“要须于一事精熟,得其要领,则其他却有缘通类举之理,所谓一堵墙,百堵调。”更应于“秋苗”、“平籴”等实处帮百姓办实事。3.“发明本心”的学者教化陆九渊认为“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若要做到“发明本心”,则首先须“有志于学”。“志向一立,则无二事”,才能继承先秦孑L孟的道统,以圣贤事业为己任,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如“所志之正不正”,则“如二人居荆杨,一人闻南海之富象犀,其志欲往,一人闻京华之美风教,其志欲往,则他日之问途启行,穷日之力者,所向已分于此时矣。”旧J【”78’其次,须与师友切磋。他认为学者的“大病”在于“囿于私见”。现今学者讲学,学问未加发明,而以“己意”附会古训,理未能继道统之言。这种蔽于私见的学者通病,不仅无补于学术发展,传圣贤之学,更因其乖谬,为后世学者之弊。且“一有所蔽,而天地为之易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于圣贤之言一失其旨,则倒行逆施,弊有不可胜言者。”这种人只能称其为“俗人”,“不得谓之士,不得谓之儒”。要去除此弊病,只能汲汲于师友了。如“诚得其师,则传授之问自有本末先后,不使学者丛然杂然,费其目力,耗其精神,而无所至也。”[3j(P139)若“遇着真实朋友,切磋之问,实有苦涩处,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须是如此,方能有益,不可不知也。”只有发明本心,真正能传圣贤之学,才能称为学者。本心发明,体认大道,才能做好臣子与官吏。因此为学是为臣与为官的基础。二、“民”的教化方法和途径陆九渊对“民”的教化方法和途径主要表现在他的荆门之政的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躬行之教与对诉讼的处理。1.“躬行之教”的榜样教化陆九渊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在他就任荆门之前,当时有位抚州的县官好意警告他:荆门是危险的地方,金人南下首先要攻击的军事要塞,先生务必小心……。陆九渊正色道:“某当挈家以往”。可见,他满怀着实现自己理想的魄力,挽救弊政的责任。他的躬行之教具体表现在他亲自行动,力除弊风、改税收、严边防、修城池、建保伍、堵北泻,抗旱涝等实际事情上。《宋史》云:“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为挽救社会危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o然而他治荆时问毕竟太短,只一年多就病逝任所。2.启发人心的诉讼教化陆九渊刚一到任,就有来投诉的。他的处理方法是“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29
文章来源:《中国民商》 网址: http://www.zgmszz.cn/qikandaodu/2021/0708/651.html
上一篇:民视角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发展考略
下一篇:
国际法论文_论国际民商事仲裁与诉讼的平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