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礼仪之邦的国民规则意识应该从学走路开始培养

来源:中国民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恰逢年末,我们再说一说交通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这种教育,能最终成为我们国家“开学第一课”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们之所以经常听到“礼让斑马线”“交通安全文明意识”

恰逢年末,我们再说一说交通文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这种教育,能最终成为我们国家“开学第一课”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们之所以经常听到“礼让斑马线”“交通安全文明意识”等宣传语,与我国一直有“礼仪之邦”的说法有关。这种对“礼”的概念的偏好,与三部中国古代记述礼乐文化的经典文献有很大关系,分别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其中《周礼》又称《周官》,记述官制和政治制度,提出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国纲领,并被历代王朝传承发扬。《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处世礼仪制度。《礼记》则是记述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些讲述社会管理制度和规则的礼乐文献,特别是《周礼》的广泛传承,让中国古代的“礼”,内涵远比当代社会所理解得更加丰富。用当代的词语讲,礼仪,讲的就是现在说的法治和规则,“礼仪之邦”,就是现在强调的“法治国家”,而不是吹拉弹唱欢呼雀跃的欢迎仪式,更不是送礼和吃饭时排排座次那些表面的东西,所以,“礼让斑马线”,其实说的就是“法让斑马线”,是社会公共资源使用规则使然。

既然礼说的是全体国民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那么国民的“礼”的意识又如何培养呢?在“衣食住行”四项人类最基本生活要素里,“行”是人们最需要互动和共享社会资源的一项,没有规则,甚至会让人寸步难行,这也是为什么在交通管理上,最基本的任务是路权的分配,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秩序的建立。如果能通过培养国人走路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走,怎么走,走哪里,在什么时候站住,站在哪里,就可以大大提高国人在公共空间里的基本规则意识。事实上,看看现在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儿童时就培养走路的规则意识和方法的,这个看起来是只和交通安全有关的话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公共空间使用的规则意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有倡导国人靠右行走的例子,这看起来仅仅是新文化启蒙,其实是在尝试建立国民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意识。

我们现在所说的走路规则与安全意识,是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行为需要,包括步道选择、穿越机动车道、让行(等候)、排队、与其他道路使用者(公共空间的共同使用者)的互动的合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驾驶着机动车能够以每秒几十米的速度持续运动,这就让个人的行为能力对公众的影响突然变大,直接导致我们的生存空间突然变得如此的“狭小”,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量和质量,都增加了巨大的挑战,个人的一个细小的错误,可能就会伤害到很多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倡导“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你我他”,都是希望用这种呼吁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呼吁的,就是交通规则意识,是公共空间使用的秩序意识。

治大国如烹小鲜,让一个14亿之众的国度的国民,具备基本的国民基本功,从走路这种看着非常小的地方开始培养公共空间的处世规则意识,应该会是最有效的办法。

图1 日本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过马路,都要举起一只手向来车示意,这是培养兼顾和沟通意识,也是培养安全和礼貌意识

图2 北美地区对学生过马路的安全训练课,强调的是确保自己能被司机看到

图3 英国的交通法规里要求,行人在穿越道路时,即使没有人行横道,也必须在路缘石外停下,观察来车方向后才能跨过路缘石

图4 在人行横道上放置共享橙色旗子,提高当地行人的过街安全。当行人举着旗子过马路时,培养的是相互关照的意识

图5 美国的社区学校里,培养低龄小朋友认知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的场景

图6 浙江台州交警在组织小学生认识卡车的盲区

所谓学会走路,是要从小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入手,让大家知道几个基本的走路规则,这是所有发达国家交通安全教育的最基本起点,人人都要知道如何使用道路。英国的交通安全法规里就告诉行人,要使用人行步道走路,使用人行横道过马路;在没有人行步道的路上走路,要面向来车方向靠着路侧逆向行走,这样才有机会提升发现危险的机会;告诉人们夜间走路,要穿浅色的衣服,穿戴反光服或反光饰物。日本、美国儿童交通安全教育里,都在强调,路缘石是安全线,跨越路缘石时,必须先站住,然后先看来车方向,再看车过去的方向,再看来车方向,确认安全后才能跨越路缘石进入人行横道。日本还训练小朋友要在进入人行横道前就高举起一只手,然后一直举着手过马路,让过往车辆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现你,并理解你的意图—— 一个国家的国民,这样一代代学走路学了几十年,国民的交通安全素养和公共空间规则意识能不高吗?

文章来源:《中国民商》 网址: http://www.zgmszz.cn/qikandaodu/2020/1027/556.html



上一篇:选出来的总统纷纷入狱,韩国民众心情太凄凉
下一篇:情逾骨肉人不老 ——百岁老红军卫国民

中国民商投稿 | 中国民商编辑部| 中国民商版面费 | 中国民商论文发表 | 中国民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民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