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民商》栏目设置[05/29]
- · 《中国民商》收稿方向[05/29]
- · 《中国民商》投稿方式[05/29]
- · 《中国民商》征稿要求[05/29]
- · 《中国民商》刊物宗旨[05/29]
《国民营养计划》给出新方案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针对六类人群实施“三步走”战略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富有化,限糖、减盐、降油等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如何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合理的状态,如何逐步达到
针对六类人群实施“三步走”战略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富有化,限糖、减盐、降油等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如何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合理的状态,如何逐步达到制定的指标要求,都是应该反复向国民普及的基本营养知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金小桃在7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了国民营养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他表示,《计划》全方位布局国家营养发展的未来,对营养健康工作顺利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水平稳步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老百姓带来“吃好”新方案。
金小桃指出,国家卫计委首先明确了推动《计划》“三步走”的战略定位和具体路径:第一阶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加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解决突出问题,普及“应知应会”,初步实现营养健康科学化、标准化。
第二阶段,国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满足营养健康多元化需求。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推动发展健康产业和营养产业,提供现代、精准、科学、便捷的营养健康,实现营养健康精准化和现代化。
第三阶段,面向未来的国民营养健康发展,推进营养健康与科技革命、新生物学革命、人工智能、全息数字人、学习及计算机深度学习的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国民营养健康智慧化和个性化。
此外,针对如何解决营养过剩和微量营养素不足,如何提升科学、精准、智慧营养服务水平,怎样面对日益旺盛的营养需求以及行业如何创新等问题,金小桃全方面回答并解释了相关问题。
为六类人群制定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民对于食品的营养健康日益关注。金小桃强调,要加强营养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采取有效措施和综合手段来提升食品安全和营养质量。
“营养不营养,标准是前提”。《计划》提出,要制修订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人群营养不良风险筛查、糖尿病人膳食指导等行业标准,研究制定老年人群营养食品通则、餐饮食品营养标识等,确保公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而到底什么样的营养才有益于健康,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官方的科学定论。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司长刘金峰介绍说,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了解产品的营养状况和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制定营养健康标准。企业要按照标准生产和加工,保持食物营养成分不损失、不降低。
目前,城市青少年“小胖墩儿”多、贫困地区儿童吃不到“好”饭问题仍然存在。金小桃表示,解决这些问题,要全面推动营养午餐的落实,同时对营养午餐的标准,包括对不同人群营养标准进行相应细分规定金小桃表示,《计划》围绕中小学生、孕产妇、老年人等六类人群,有针对性地实施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贫困地区营养干预行动等六大行动,开出细分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国民营养水平。
提升科学营养服务水平
《计划》在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肥胖等传统营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的具体目标。国家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严卫星表示,《计划》制定的一系列指标都是在详细、科学的研究调查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通过专家论证以后来决定。在设置《计划》指标过程中,第一,特别关注营养与健康的科学规律。第二,特别注重当前面临的一些突出的营养问题。比如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孕妇贫血率将近30%;2015年孕妇贫血率在17%左右。《计划》中2020年的目标设置是15%,希望到2030年再降5%,这充分考虑了现实情况。第三,充分考虑现有的技术、能力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最终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目标。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监测评估的职责要求,建立了大量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在监测食品暴露量、食物消费情况包括膳食调查方面都做了良好的基础准备。
“如何把营养健康的标准先树立起来,通过立法和政策法规把营养健康的重要内容向全民公布,如何提高平常的饮食营养,改善营养供给和食品营养的摄入与吸收、消化问题等,通过对《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由各部门分工负责,实现政府引导、全社会互动,从而达到营养健康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这一目标。”金小桃强调,将通过完善营养政策法规,加强食品营养健康标准制定,加强营养健康与公众消费知识的普及,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科学、精准、智慧营养服务水平,助力践行大健康。
文章来源:《中国民商》 网址: http://www.zgmszz.cn/qikandaodu/2020/1024/548.html
上一篇:从“共享共建,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看国民的
下一篇:要用好制度力量和国民交流